康毅滨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及新泽西肿瘤研究所研究员。他曾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详细谈到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以及在研究生录取时,怎样一步步筛选中国申请者。
康毅滨博士1995年赴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从2004年九月起被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助理教授, 2010年初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12年被破格提前晋升为终身讲席正教授 (Endowed Chair Professor), 创下该系历史上从助理教授晋升到讲席正教授最快记录。2014年获国际癌转移学会Josh Fidler成就奖并当选为该学会首位华裔主席(任期2016-2018)。
康毅滨聊到中国留学生的时候谈到:“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康毅滨:每年1月底,我会拿到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我们系要招收25名学生,其中会有4个中国学生的名额。我收到的申请大约有七八十份,然后从中挑出10-15名左右的“候选人”。
每份申请里都包括:本科各科成绩单、托福和GRE的考分、个人陈述以及推荐信。我把成绩看做是定量材料,而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是弹性材料。每份材料我都看得很仔细,不过弹性部分会告诉我更多的信息。
问:“个人陈述”都写些什么呢?
就是说说你对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看法,为什么要申请这个专业以及为什么要申请普林斯顿。
问:你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中国学生表现如何呢?
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不过他们的“个人陈述”经常千篇一律,缺乏特点。我感觉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问:一份真实的“个人陈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记得有个学生说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后来才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是生物。然后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转了系。由于基础薄弱,所以他读得比较吃力,但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所以他愿意坚持下去。这份“个人陈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名学生展示出了他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
2月初,我会对初选出来的人进行电话面试。虽然看不到对方,但从交谈中,也能判断出对方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我们要的是真正热爱科学、且诚实的人。
问:在电话里你都问他们什么问题?
我会考察英文口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是请他们讲讲科研经历,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状况之类。
电话面试大约一个小时,45分钟说英语,15分钟用中文。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学生会把它当成“考试”,而不是一个和我们沟通的机会,所以有些人会非常紧张,影响表达。
有些学生显然是提前排练了,回答得非常溜,好像在做演讲报告。但是内容和我的问题关系不大。我希望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展现真实的自已,而不是一个刻意包装的、完美到失真的“加工成品”。我们想要真正热爱科学且诚实的人。
去年我收到一份学生申请。我就给他打电话进行面试。他很坦诚地告诉我说,他很早就进实验室了,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利。他很清楚地描述了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他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问:电话面试会决定录取结果吗?
不是的,电话面试结束后,我会在候选人中反复地掂量、比较。成绩的高低往往不是决定因素,我更在意从各种细节方面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问:分数有多重要?
分数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因素。要知道申请普林斯顿的学生几乎都是国内好大学的尖子,经过高等教育选拔过的人,智力上来说差距并不大。
录取与否,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比如说我曾经录取了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学生,初中就在县城住校,吃过不少苦。即使在在电话和邮件里,你也能感觉到她很谦和。没有一些被宠惯的尖子生的趾高气昂。不像有的学生那样自信到傲慢自负的程度,觉得自己不去普林斯顿就要去哈佛,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还有个学生,他会和老师“套瓷”,但不是恭维、拍马屁、套近乎,而是自己的确做过研究,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提问很专业,很深入。这样的学生,不油嘴滑舌,并且给人一种认真负责,尊重机遇的感觉。
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对于刚进入普林斯顿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问:你看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有哪些常见问题?
1、心态上比较急,有些学生在这里急于求成,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总是把实验看作“计件劳动”,一旦不如意,就容易垂头丧气。
2、还有些学生到这里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但是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
3、并且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问:为什么会这样?
普林斯顿的理念是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
但很多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心态:希望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或任务,这个课题又一定得出成果。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完了就能拿高分。然后靠这个科研成果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异、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功利心又比较强。
我们系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开学后没多久,我和他谈话,他说其实早就知道自己并不热爱科研,但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头名,所有的人都希望他考上美国前排大学。考普林斯顿就是为了完成别人对他的期待。
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的,只是长期以来,成人世界的价值观,让他过早地把实验和名利、和事业捆绑在一起了。
问: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也会有些麻烦,这和功利心有关吗?
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有人发表论文了,大家正一起高兴着呢,就有一些中国学生表现的闷闷不乐,仿佛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失败。还有的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呢,学生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
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很隐私的东西,不会公布出来,也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更提倡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竞争意识过强的学生,很可能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与他们关系紧张。
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更有“公共意识”,比如说主动处理实验室的垃圾,及时对别人表示感恩,每到圣诞节,实验室里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
上述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留学内容了,如有侵权可联系小编删除,更多信息请直接联系我们哦!
欢迎访问跃工场留学官网 欢迎咨询跃工场留学顾问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跃工场留学服务中心:010-53324994;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跃工场留学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